中国绿色科技为世界注入“绿色动能”
发布时间: 2025-01-08 作者: 废水处理设备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该电站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将为南非电网贡献约480吉瓦时的清洁电力,缓解当地电力短缺的同时,助力其实现绿色转型。
绿色科技走出国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的背后,是我国全方面推进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和累累硕果。同时,也彰显出绿色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对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由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和突破、资源环境等绿色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壮大而催生,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为核心标志,不仅充足表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求和特征,还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绿色科技领域全球领先的国家,近5年世界级绿色专利数量从每年1.1万件激增至3.7万件。绿色科技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催生并壮大了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海关总署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达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国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形成适应绿色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生产要素创新配置,释放高水平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潜能,构建高质量绿色科技产业体系,加快塑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此来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协同共进。具体如下:
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企业、创新平台基地、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关键核心绿色科技协同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明显提升绿色科技供给能力;打通金融—科技—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痛点、难点,促进绿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支持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对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分担,快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完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技术评价、人才教育培训、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和配套体系建设。
构建与绿色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持续加强“绿色”人才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绿色”素养,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为绿色科技发展提供智力资本;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打破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渗透,完善数据与资本、劳动、资源、环境、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和产业环境之间的协同联动和深层次地融合机制。
完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优化支持产业转型的政策工具,推进传统产业在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现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聚焦绿色低碳算力、新能源、装备制造、环保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围绕制约绿色科技发展的瓶颈环节,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督管理体系,聚焦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能源和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符合常理的绿色产业集群,健全提升优势绿色产业领头羊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供给深度融合。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智慧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新时代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能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热点新闻
- • 节能低碳夸姣未来——临小低碳环保手抄报著作展
2024-10-15
- • 2024首个碳普惠主题大会召开 助力绿色未来
2024-10-15
- • 习的生态文明思想
2024-10-15
- • “绿色我国—东方莱茵之梦”环保公益活动在京举办
2024-10-15
- • 纽约“关爱地球”展览倡议绿色环保
2024-10-15
- • 环保手抄报的资料
2024-10-15
- • 环保手抄报
2024-10-15